反思慈善“拜金主义” 新闻中心 | 2013-10-17 | 阅读次数:3343 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当丁羽心(曾用名丁书苗)将“慈善”和“免责”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扯在一起时,结果可想而知。
然而一个令人有些不安的现实是,我们发现,在一串陨落的慈善明星名单上,有“丁羽心式”拜金主义慈善观的人并不少见。他们曾经在权力和金钱的游戏场中风光无限,因此也认为一切皆有价。“有价的慈善”可以买来好名声、社会地位、甚至法律面前的“免死金牌”。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出卖”了慈善,出卖了这个社会的公平。
只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善心”,难免狭隘和片面。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捐赠金额的多少成为各大慈善排行榜上的唯一指标,慈善界的“拜金主义”大行其道。当灾难来临,企业举着一张张刺激眼球的巨大支票,表现自己的捐款数目,捐的最多的被安排“压轴”,站在舞台的最前排。我们大多不会认真关心这些钱用在了哪里,怎样花掉,而是忙着用对金钱的崇拜,给丁羽心们冠上“慈善家”的名字。
不知从何时起,慈善机构的行政职务成了给予捐赠者的“荣誉”,成为帮助其提升社会地位的工具。丁羽心和已经沦为阶下囚的地产富豪周小弟,都曾经因为“热心公益”而出任慈善机构的名誉职务。在2008年左右,丁书苗加入了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成为副会长。周小弟则曾是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的理事。
在这场为“慈善”正名的保卫战中,我们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慈善机构的权力机构和执行机构的选拔和运作是否应该有一个更加独立、专业、严谨的标准?
拷问一个人的慈善动机,也许只能是水中捞月。正如有人说过,“动机这件事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除了当事人,没人看得清。丁羽心最近几年的慈善捐赠累计近5亿元,大部分落马的慈善明星的捐赠也都是真金白银,客观地说,他们对于慈善不无贡献。我们能做的,是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慈善环境,才能让富人不因“慈善”而获得特权,制度不因金钱而丧失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