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个人或组织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向受困对象或社会提供无偿援助的行为。在我国,慈善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典籍中就有诸如“扶贫济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表述。可见,关心弱者,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一直是传统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公德标准。虽然慈善行为并不献见,但在历史长河中,慈善还没有作为一个事业得到发展,更多地局限在个体自发和小范围的组织之中,如富贵人家对穷人的接济、实业家修桥铺路造学堂、一些团体组织对困难人群的帮助等,因而缺乏一定的组织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慈善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把发展慈善事业写进了报告,明确慈善事业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方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慈善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近年来,我区慈善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01年区慈善会成立,镇级慈善组织也纷纷建立,募捐活动不断开展,救助力度不断加大,慈善氛围日趋浓厚。特别是今年年初,区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区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并大力支持区慈善会开展“心手相连 情暖万家”募捐活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全区共签订认捐协议5.1794亿元,当年到帐已有4570.2万元,我区慈善事业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半年,区慈善会认真研究制订了章程和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对08年度项目和资金作了预算安排,二届二次理事会通过了这些方案。
在慈善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慈善事业虽然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但它和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异的,前者是政府行为,属于刚性的制度保障,带有强制力,而慈善,属于柔型的保障体系,带有明显的非政府性质,完全以自愿为前提。在发展的初期需要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强力推动,但显然仅依靠这方面力量是不够的,慈善事业发展既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需要有内在的生命活力。
那么什么是慈善事业的生命力呢?从汶川地震捐款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
汶川地震后,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救灾赈灾,响应之广泛,数量之巨大,史无前例。巨大的捐款额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爱心和凝聚力,但同时也成为顶在当地慈善组织头上的“堰塞湖”。伴随着捐赠热潮的是此起彼伏的质疑声:善款管理是否到位,有没有截留?物资分配是否公平,有无徇私行为?在网上,某基金会的工作经费提留问题、万元帐篷问题一时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由于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有人甚至带着善款来到灾区亲自实施救助。
可见,公信力对于慈善事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信力就是慈善事业的生命力。
所以,锡山慈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提高慈善公信力:
慈善会自身要做到严格管理,规范运作,以取得公众的信任。要建立严格的行业自律机制,完善慈善会组织内部工作机制,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和完善资金接受、管理、使用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每一分善款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不能出现挪用截留、暗箱操作、帐目混乱等情况。要自觉接受管理机关的检查监督和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和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努力塑造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良好形象。
政府部门要积极推进,落实政策,给予激励,体现信用。要把慈善事业的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要切实落实好公益性捐赠的税务优惠政策,为捐赠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保护他们参与公益的积极性;要落实好各项激励政策,通过褒奖、建立公德碑、论绩进会、推荐评优等形式激励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舆论宣传要积极引导,营造氛围,让慈善理念成为社会公众的美好信念。要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介加大慈善宣传力度,以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慈善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慈善的热情;要树立慈善企业和个人的良好形象,以他们为榜样,引导公众确立“关怀弱者”、“关心他人”、“支持公益”、“奉献社会”等慈善理念,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慈善事业;要通过宣传发动,扩大慈善工作参与面,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慈善氛围,从而促进慈善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只有当人们把慈善理念深植心中,并随时愿意做出善行,并且相信慈善组织的时候,慈善的生命力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